【聯合報/林翔宇/馬偕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】 2007.02.02 03:04 am


普瑞得-威利氏症候群(Prad-er-Willi syndrome,簡稱PWS),俗稱「小胖威利」,是種複雜的神經、行為及內分泌系統疾病。

19世紀英國大文豪狄更斯曾在著作中描述一位嗜睡的胖男孩,症狀包含嗜吃、嗜睡、肥胖等,應為此症見諸文獻之首例。

而較完整醫學論述應為Prader、 Willi及Labhart三位瑞士醫師於1956年所報導,一群小孩有肥胖、身材矮小、隱睪症或陰莖短小、發育遲緩及出生後低張力等特殊表徵。

此症是第15號染色體缺陷所導致的疾病,大部分為偶發,盛行率約二萬分之一。患者在嬰兒期的臨床表徵,與眾所周知的小胖威利有很大差異。

嬰兒期常見的表現為肌肉張力低下、餵食困難、哭聲微弱及生長遲滯,常需鼻胃管餵食。

但在六個月至六歲間,肌張力逐漸改善時,食欲開始大增,很快造成肥胖。加上活動力不佳,脂肪常累積於下腹部,臀部及大腿側,往往併發糖尿病或心臟血管疾病。

病童外觀可見杏眼、前額窄、雙側嘴角下垂的嘴型、小手、小腳,及皮膚、毛髮顏色較淡。由於性腺機能不足造成男童陰莖短小、陰囊發育不良及隱睪症,女童則大陰唇發育不良。

成年患者均有不孕現象。智能方面常有輕中度智障。患者在幼兒期常顯得快樂及好脾氣,但在孩童後期偶爾可見頑固及暴怒等情緒性反應。

治療方面,嬰兒期常見呼吸及餵食問題,此階段治療著重呼吸照護及營養支持(例如鼻胃管餵食)。在兒童期以後,由於病理性肥胖會造成生命期縮短,體重控制特別重要。

此時應減少熱量攝取,居家應限制病童取得食物,並需加入行為治療及復健治療,加強體重控制效果。由於患者通常有輕中度智障,故應接受早療及特殊教育,以提升智能表現。

偶爾一部分病人在兒童期會出現糖尿病,血中胰島素增高及生長激素下降,另因腦下垂體功能低下造成體內性荷爾蒙缺乏。

對於男童,早期施以短時間睪固酮治療可使陰莖成長至正常大小;在青春期,亦應考慮給予男性病人睪固酮補充治療,以促進其第二性徵發育,以及調節新陳代謝機能。

生長激素已經被證實可改善病童生長及抑制肥胖,在一系列研究發現生長速率明顯增加,體脂肪明顯減少,肌耐力及呼吸功能亦獲得改善。

【2007/02/02 聯合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nan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