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在高雄縣美濃鎮金瓜寮山上的小君,最常吃的早餐,竟是「隔夜的營養午餐」,學校特別讓小君每天帶回剩餘的營養午餐,對一家人而言,這就是當天晚餐,甚至是隔天早餐。對部分偏遠學校的老師來說,一大早忙著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統計沒有吃早餐的人數。

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,全國6至13歲的國小學童中,約八成有吃早餐的習慣,但對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,社經地位與家庭結構的弱勢,或因交通、資源不足而沒地方買早餐,吃早餐成為一種奢侈。

創立已52年、位於宜蘭縣七賢村的七賢國民小學,青壯年夫婦紛紛赴外地賺取家計,隔代教養比比皆是,受到少子化影響,學生人數三年來由120人降為92人。校長黃錫福表示,早出晚歸的家長經常無力兼顧孩子的三餐營養,孩子運動量大,卻常常得餓著肚子練球。

為喚起社會大眾對中低收入戶之清寒學童營養及健康的重視,受到公平、快樂的成長機會,伊甸基金會與遠見雜誌合作「偏遠學童快樂早餐計畫」公益活動,預計將為全國885位偏遠地區兒童早餐吃得飽、吃得營養,邀請民眾以「885元」(幫幫我)為一捐款單位。詳情洽活動網站:http://www.25885.com.tw

【2007/04/03 聯合晚報】


我想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
還有很多看不到的社會面
但~能幫助多少算多少嗎!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nan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